专业号

中华凤头燕鸥,是中国最珍稀的鸟类,在世界鸟类红色名录上被列为极危物种,是极端接近绝种危险的最严重等级。 它在1861年首次被发现记录,但一直都非常罕见,直到2000年以前普遍被认为已经绝种。然而,在2000年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再次被发现,成为当年鸟类学界极大的新闻。2004年,在浙江省沿海的韭山列岛也发现了另一个繁殖群,这两个繁殖群是世界上残存的两个群体。

中华凤头燕鸥致危因素为栖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全球性依赖保护(Collar et al., 1994)。非常罕见。以往认为在中国山东沿海繁殖。2000年发现在福建马祖繁殖。该种为一极危物种,在2000年在中国福建省连江县一个大凤头燕鸥群集附近发现四头成鸟和四头雏鸟以前,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绝种。过去在中国山东省北部海岸、菲律宾、泰国、印尼、和沙劳越也曾有它们的踪影。2004年在浙江韭山列岛发现另一处繁殖地。

其数目的下降被归咎於滥采鸟蛋。它们能够在马祖存活,可能的原因是马祖过去为一处军事禁区,进入当地被限制有关。马祖已经成为一自然保护区。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海岸仍然有发现它们的可能:正在迁徙的燕鸥曾在八掌溪被发现。

中华凤头燕鸥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它们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到2000年,人类对它们一共只有6次确切的观察记录。因其稀少神秘,它们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从前除了夏季在中国山东采得标本外,也于春秋季和冬季期间分别在中国广东、福建,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地采到过标本。它繁殖于中国台湾马祖岛和浙江沿海一带的岛屿,并在福建福州闽江口湿地觅食、活动。迁徙和越冬于中国南部沿海和东南亚。由于它自1937年以后一直未有任何可靠的报告,以至于人们都认为这一物种或许已经绝灭了,但在1978年和1980年又分别在河北和泰国有所发现,而1991年在黄河河口湿地也见到了3只。直到公元2000年在马祖列岛燕鸥保护区发现其繁殖纪录,这是世界第一次发现其有繁殖纪录的地方。世界仅存不到100只,由于数量稀少,濒临绝种,且经常混杂在凤头燕鸥鸟群中,不易观察,因此又名“神话之鸟”。

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连续在五个繁殖季节对中华凤头燕鸥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这种珍稀鸟类的全球总数在三年间减少了一半,已经下降至不足50只(2010年)。

滥采鸟蛋是该物种的主要威胁,导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5年,中华凤头燕鸥在中国马祖岛以及2007年在九山群岛的繁殖失败。对于2004-2013年间的45次筑巢繁殖尝试,鸟蛋滥采占巢穴失败的44%(Chen等人,2015)。2005年至2007年,浙江省鸟蛋的市场价值增加了一倍以上,刺激了更多人进入采蛋行业(Anon 2007a)。尽管加强了巡视,仍然会发生偷猎行为。台风也会导致较高的筑巢失败,在2004-2013年间,研究发现有48%的筑巢失败。许多归因于台风的因素(58%)。这两种威胁可能对物种产生的协同效应。保护繁殖地点可以降低死亡率,例如在2015年繁殖季节的台风中,提道岛(Tideun Dao)仅因为植被的维护促使雏鸟向岸边移动时得以保护而导致雏鸟死亡率降低5%,但并非所有的繁殖地都以这种方式受到保护。

在繁殖地附近捕捞贝类也会干扰鸟类繁殖。印度尼西亚东部越冬地区的捕鱼活动,包括炸药捕捞,构成了额外的威胁,但其范围尚不清楚。旅游干扰马图的海鸟繁殖,虽然禁止人们上岛,但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数量影响。人类活动也证明了中国山东沿海地区的物种数量流失,这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类在岛上的活动和发展有关。由于建造房屋、风力发电厂、灯塔和其他建筑物,因此中华凤头燕鸥缺乏合适的繁殖栖息地。

由于该物种生存地区的工业污染引起的有害“红潮”藻类大量繁殖导致鱼类死亡,减少了繁殖海鸟所需的食物供应。入侵物种也构成了威胁,帝皇眼镜蛇王和王锦蛇,都是吞食被困在筑巢岛屿上的燕鸥蛋、雏鸟和成鸟的物种。已经在繁殖地点(妈祖,稷山和五指山群岛)记录和发现大鼠,它们捕食燕鸥卵和雏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对中国凤头燕鸥有影响,但是已经发现大鼠会影响混群鸟类群落,这其中有中华凤头燕鸥。由于物种数量规模较小,即使非常低的捕食水平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生态保护共享平台
京ICP备05067984号-44
基于E-file技术构建